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眶后有棘鳞或疣鳞,肩前有一斜行的褶,褶部被细鳞;背鳞大小一致略大于腹鳞,上部背鳞尖端向后上方,体侧鳞尖直向后,环体中段鳞行45-67;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后缘与眼之间;体背灰棕色或浅橄榄棕色。
形态 全长雄蜥(120 + 284) mm,雌蜥(125 + 285) mm。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浅橄榄棕色,背部有6-8条黑棕色横纹或横列点斑,横纹在体侧下部分叉,尾背有黑棕色横纹12-19条;头背绿棕色,下眼睑有4条不甚清晰的黑色辐射纹,颊部有一黑斑块,自鼻孔向后经眼至鼓膜上方,上下唇缘至鼓膜下方黄白色;领下咽喉部微灰色,雄蜥黑色,喉囊暗紫色。腹面浅棕色或污白色。头长为头宽的一倍半左右;头顶凹陷,前额较平,吻背微突呈倒“Y',形或“V’,形。吻端钝圆略超出下领,吻长于眼眶直径,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形成锐利的棱;眶后有一低矮的棘鳞或疣鳞;两颊内陷,颞部隆起。眼眶直径大于或等于眼耳间距;鼓膜裸露,直径为眼眶直径的1/2左右,吻鳞宽约为高的二倍,与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鼻鳞前宽后窄略呈长椭圆形,位于吻棱下方,鼻孔大,圆形,位于鼻鳞后半部,开向后外方。头背鳞片大小不一,具棱或粗糙,覆瓦状排列;头后两侧各有一丛枕棘,中央一枚最长,长于鼓膜直径的二分之一,鼓膜后上方另有一列(1-4枚)刺鳞,其中一枚最长。眼与鼓膜之间有一行(4或5枚)大棱鳞;上下唇鳞均为9-11枚;颏鳞小,两侧各有3至5枚较大的鳞与下唇鳞平行;领下鳞起强棱,棱尖斜向中线排列,前部鳞小向后逐渐增大,咽部鳞最大。肩前有明显的三角形褶,褶部被细鳞。体显著侧扁,背部被覆大小一致略大于腹鳞的棱鳞,上背棱尖向后上方,下部棱尖直向后,环体一周有鳞56-67行。腹鳞大小一致,起强棱,末端尖出整齐成行直向腹后方。颈鬣发达与背鬣相连续,最长的颈鬣9mm,长于鼓膜直径或吻长的二分之一,鬣鳞长度由前向后依次递减,在体后段呈锯齿状,到尾部逐渐消失。尾细长,基部粗壮,尾长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,尾鳞具强棱。四肢中等大小,第III, 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;第IV趾下瓣26至31行,亦有一侧为25者;每一趾下鳞有二向前下方尖出的棘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后缘与眼眶后角之间,个别可到眼中部。雄蜥尾基部膨大,颞部明显隆肿,生殖季节有一小而明显的喉囊。上下唇鳞、吻背及下颌前部鳞片有成行或不成行的鳞窝,窝内有白色分泌物;雌蜥鳞窝少而小,无白色分泌物。
文献记载:Schmidt (1927: 482)记昆明一雌蜥全长(113 + 294) mm,前肢长56mm,后肢长85mm。杨大同等(1978: 47)记云南陇川、腾冲5号标本环体中段鳞53-62行。多见于450-1600m的热带亚热带丛林或草、灌丛中活动。胃中均为昆虫残渣。
形态 全长雄蜥(120 + 284) mm,雌蜥(125 + 285) mm。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浅橄榄棕色,背部有6-8条黑棕色横纹或横列点斑,横纹在体侧下部分叉,尾背有黑棕色横纹12-19条;头背绿棕色,下眼睑有4条不甚清晰的黑色辐射纹,颊部有一黑斑块,自鼻孔向后经眼至鼓膜上方,上下唇缘至鼓膜下方黄白色;领下咽喉部微灰色,雄蜥黑色,喉囊暗紫色。腹面浅棕色或污白色。头长为头宽的一倍半左右;头顶凹陷,前额较平,吻背微突呈倒“Y',形或“V’,形。吻端钝圆略超出下领,吻长于眼眶直径,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形成锐利的棱;眶后有一低矮的棘鳞或疣鳞;两颊内陷,颞部隆起。眼眶直径大于或等于眼耳间距;鼓膜裸露,直径为眼眶直径的1/2左右,吻鳞宽约为高的二倍,与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鼻鳞前宽后窄略呈长椭圆形,位于吻棱下方,鼻孔大,圆形,位于鼻鳞后半部,开向后外方。头背鳞片大小不一,具棱或粗糙,覆瓦状排列;头后两侧各有一丛枕棘,中央一枚最长,长于鼓膜直径的二分之一,鼓膜后上方另有一列(1-4枚)刺鳞,其中一枚最长。眼与鼓膜之间有一行(4或5枚)大棱鳞;上下唇鳞均为9-11枚;颏鳞小,两侧各有3至5枚较大的鳞与下唇鳞平行;领下鳞起强棱,棱尖斜向中线排列,前部鳞小向后逐渐增大,咽部鳞最大。肩前有明显的三角形褶,褶部被细鳞。体显著侧扁,背部被覆大小一致略大于腹鳞的棱鳞,上背棱尖向后上方,下部棱尖直向后,环体一周有鳞56-67行。腹鳞大小一致,起强棱,末端尖出整齐成行直向腹后方。颈鬣发达与背鬣相连续,最长的颈鬣9mm,长于鼓膜直径或吻长的二分之一,鬣鳞长度由前向后依次递减,在体后段呈锯齿状,到尾部逐渐消失。尾细长,基部粗壮,尾长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,尾鳞具强棱。四肢中等大小,第III, 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;第IV趾下瓣26至31行,亦有一侧为25者;每一趾下鳞有二向前下方尖出的棘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后缘与眼眶后角之间,个别可到眼中部。雄蜥尾基部膨大,颞部明显隆肿,生殖季节有一小而明显的喉囊。上下唇鳞、吻背及下颌前部鳞片有成行或不成行的鳞窝,窝内有白色分泌物;雌蜥鳞窝少而小,无白色分泌物。
文献记载:Schmidt (1927: 482)记昆明一雌蜥全长(113 + 294) mm,前肢长56mm,后肢长85mm。杨大同等(1978: 47)记云南陇川、腾冲5号标本环体中段鳞53-62行。多见于450-1600m的热带亚热带丛林或草、灌丛中活动。胃中均为昆虫残渣。
大小
全长雄蜥(120 + 284) mm,雌蜥(125 + 285) mm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热带密林中或林下开阔地。5-7月在野外采到。云南河口马黄堡采自80-90m,沪水采自820-1100m,漾濞太平采自1950m,景东新民乡采自1530m,气温34oC。捕食昆虫。剖视5-6月采的雌蜥,怀卵(输卵管)2-15枚(左0右2-左7右8),卵径8mm * 8mm-11mm * 16mm;另2号于5月28与31日采自云南沪水,仅见卵巢卵,分别有14与16枚,卵径6mm*6mm-7mm *7mm,可能当年已产过卵。
垂直分布:80-1950m。
垂直分布:80-1950m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热带密林中或林下开阔地。5-7月在野外采到。
海拔范围
垂直分布:80-1950m。
国外分布
印度阿萨姆,缅甸及泰国北部
国内分布
广东、云南(昆明、新平、景东、孟连、沧源、永德、腾冲、个旧、河口、屏边、景洪、勐海、勐腊、漾濞、陇川、碧江、沪水)
分类讨论
查看标本 云南:河口1♂(CIB 505171),景东1 ♂ (CIB 581933) 2♀♀(CIB 581517, 581932),漾濞1♂(CIB 82204),个旧1♂(CIB 505170),西双版纳7♂♂(CIB 625174-75、625178, 625180-81, 625186, 625188)8♀♀(CIB西0053,570722, 625176-77、625179, 625184-85、625187),沪水2♂♂(CIB81 II 0200, 81 II 0236) 5♀♀(CIB 81 II 0064, 81 II 0164, 81 II 0173, 81 II 0298, 81 II 0338),碧江2♀♀(KIZ78 II 0022, 78 II 0040) 2 ♂♂(KIZ78II0021、78I054),共15雄17雌。